履约天山下——霍尔古吐项目建设纪实 | |||||
| |||||
天山下,开都河中游,群山巍峨如屏障,河水奔腾似巨龙。2023年1月16日,中国水电八局中标霍尔古吐水电站首部枢纽、引水隧洞、地面厂房工程,两年的时光,霍尔古吐项目部的建设者们以“优质履约”为使命,用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攻坚克难的篇章。 霍尔古吐水电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工程主要由首部枢纽、发电引水系统和地面厂房等建筑组成,采用引水式开发,总装机容量426.5兆瓦,最大坝高28.4米,总库容463.5万立方米。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为16.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3万吨、二氧化氮6253吨、粉尘7318吨,将进一步促进新疆绿色发展。 截至2025年8月,项目部捷报频传,压力管道斜井提前9天贯通,调压室穹顶提前9天完成支护,引水隧洞提前42天全线打通——三大关键节点累计赢得60天宝贵工期,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建设者们直面困境的勇气以及不断突破纪录的魄力,如同利剑劈开迷雾,为完成“2026年6月30日首台机组发电”目标注入了必胜信念。 优质履约,时刻担当 “2026年6月30日首台机组发电”——这个目标如同一根红线,贯穿霍尔古吐项目建设全程。为守住这条生命线,项目部将总目标拆解为12个关键节点,建立“日跟踪、周调度、月考核”机制,让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这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运输物资的车辆要在蜿蜒山路上颠簸8小时,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20℃,夏天洞内温度却高达40℃。接到这个项目时,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项目经理黄远方初到工地时,眼前的景象远超预期。项目沿线多为无人区,所有临建设施都需“劈山而建”,仅4号弃渣场的平整就动用了20台(套)设备,历时3个月才完成。更具挑战的是工程本身:引水隧洞穿越3种复杂岩层,调压室藏于地下130米深处,压力管道斜井倾角达60 度——每一项都堪称“地质教科书级”的难题。 但困难从未阻挡前进的脚步。2025年3月22日,压力管道斜井开挖提前9天收官;4月22日,调压室穹顶开挖比计划早9天完成;5月19日,引水隧洞贯通更是足足提前42天。三个节点的连环告捷,不仅为后续工程赢得缓冲期,更创造了“提前完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履约底气。 这份底气来自项目部科学的管理体系。项目将2.3公里的引水隧洞划分为77个施工段,每个段设定“小节点”,完成一个节点就召开复盘会,及时优化方案。以引水隧洞为例,90米的长度被划分为3个施工段,在引15+500至引16+000段施工中,技术测算出“最优循环时间”:钻爆5小时、出渣5小时、支护3小时,加上交接班和检查时间,总耗时控制在13小时内。“就像组装手表的齿轮,每个环节必须严丝合缝。”施工经理王立展示着他的“进度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2024年12月以来每天的进尺:最低3.2米,最高7.8米,平均保持在 5.5 米以上,这正是提前42天贯通的硬核支撑。 “我们不是与计划赛跑,而是与自己较劲。”项目经理黄远方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展现我们实力的好机会。” 履约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对承诺的坚守。2024年春节,400余名工人放弃返乡,在隧洞里吃着饺子抢工期;2025年,项目部科学调整员工作息,“人歇机不停”,确保施工不停歇;夏季汛期来临前,全员连续奋战30小时完成厂房后边破排水孔及排水沟施工,避免了暴雨对基坑的威胁。“在霍尔古吐,没有‘等一等’的说法,只有‘往前赶’的行动。” 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黄远方的话道出了全体建设者的担当。 创新破局,攻坚克难 在霍尔古吐,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工地上的 “生存必需”。建设者们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通过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从而很好地应对霍尔古吐的地质条件,“从千枚岩到凝灰岩,从断层破碎带到高压富水区,简直是开了盲盒。”胡家骏说道,面对霍尔古吐的“专属难题”。建设者们没有被吓倒,而是像医生一样,为每个“病灶”开出精准药方,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闯出一条路。 “2.3公里的隧洞,地质条件之复杂超乎想象,简直就像在破解一个又一个的谜题。”技术管理部主任胡家骏神情严肃地说道,“隧洞沿线岩相变化较大,进口霍尔古吐沟段的千枚岩,岩层薄如蝉翼,开挖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坍塌;中间段的凝灰岩坚硬无比,钻头损耗极大;而后面的石英岩、板岩区域,断层和裂隙纵横交错,地下水还不时渗出,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面对重重困难,全体人员都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创新的施工方法,逐一攻克难关。“锚杆主要采用单臂钻凿岩台车造孔,相比传统手风钻,施工效率提升了很多。”“岩层太碎了,必须得改!”在一次研讨会上,现场经理果断拍板。最终,团队创新采用“一炮一支护”工艺:每完成一次爆破,进尺严格控制在3米以内。为了给施工人员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项目部在施工保障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设备物资部主任李清桂指着一旁的变频轴流风机说道:“这风机就像是隧洞的‘肺部’,每分钟能将3500立方米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入洞内,保证了洞内空气的流通。再配合每隔20米安装的一盏节能灯,即使在隧洞深处,也十分明亮,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调压井施工更是一项大挑战,它作为电站的“心脏”部位,为地下埋藏式布置,其采用圆形断面设计,藏在地下 130 多米深处,大井直径从25米到27米逐渐变大,顶部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穹顶,相当于把5层楼高的体育场倒扣在地下。加之工程地质情况差,破碎的岩层布满裂隙,地下水位分布带来了一定的渗水,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安全隐患。 “这穹顶就像个脆弱的大碗,稍微碰着就可能碎。”项目经理黄远方皱着眉头说道,“咱们得想个万全之策。” 经过反复讨论,团队决定采用环形导洞开挖工艺。该工艺通过预留中间岩柱,先施工周边的环形导洞并进行支护,待周边支护完成后再破除中间岩柱,实现分层有序推进。“就好比先给碗做个保护套,再慢慢处理中间的部分。”技术管理部主任胡家骏形象地解释道。最后项目一致决定增加开挖资源投入,增大设备型号;为满足调整后吊运要求,修改提升系统;将竖井开挖由分两个半幅开挖调整为全断面开挖。全断面开挖能够一次性完成整个断面的开挖,避免了半幅开挖带来的工序衔接问题和时间浪费,大大提高了开挖进度。“这下就像给施工按下了快进键!”看着新设备进场,工人们兴奋地说。 压力管道施工期间“时间争夺战”更为激烈。60度的大倾角意味着施工人员在作业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重力影响,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更加精准和稳定;而Ⅲ2类和Ⅳ类围岩属于不良地质条件,围岩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坍塌等事故,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倾角让传统进度计划失效,项目创新采用“工序循环计时法”,把钻爆、出渣、支护等环节的耗时精确到分钟,通过10余次循环优化,将单循环时间从 47.5小时压缩至20小时。最终,2月单月进尺达 90米,实现了平均月进尺78米,刷新了国内同类型斜井边开挖边支护月平均强度纪录,不仅追回工期,更提前9天完成全部开挖。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黄远方感慨地说,“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为国内地下工程建设行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霍尔古吐项目部也将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持续攻坚,生产不停 霍尔古吐的建设,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持久战。从零下 -20度的严寒到45度的酷暑,建设者们用完善的保障体系和顽强的意志,确保施工“不断档”,在极端条件下锤炼出持续作战的韧性。 冬季施工,工地气温低至零下20度,混凝土易冻结,钢筋焊接质量受影响。项目制定冬季施工方案,保证各项技术措施,合理调配资源,有效落实各项保温措施要求,完善冬季施工现场技术交底、确保冬季施工生产混凝土质量,筑牢冬季施工安全生产防线。为确保洞内温度满足正常施工需要,作业区加设暖风机,保持洞内温度不低于10度。“我们全面落实防冻保暖工作措施,将露天区域设备的防寒防冻作为工作重点,增加动态检查跟踪次数,确保设备防寒防冻工作无死角、无遗漏。”项目经理黄远方说,项目部还采取拌合站热水拌和等措施,同时指定专人定时进行隧洞内施工环境温度检测,全力守护冬季施工进程。 夏季的“防暑降温”措施更是周密。7、8月气温高达 45℃,洞内闷热如蒸笼。项目在洞口设置降温站,为工人准备绿豆汤、藿香正气水;洞内每隔 100 米安装喷雾降温装置,将温度控制在 30℃以下;调整作业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实行“早出工、晚收工”。“以前夏天在洞内待 1 小时就浑身湿透,现在有了这些措施,干活舒服多了。”张志豪说。汛期期间更是如此,开都河每年5到9月进入汛期,项目组建了30人的防汛突击队,储备沙袋 500条、水泵10台、应急照明设备30套。汛期期间突击队 24 小时巡逻,及时清理河道杂物,加固挡墙,确保了施工营地和洞口安全。 生活保障上,项目建有职工书屋、篮球场和活动室,节假日组织文艺演出、拔河比赛;为过生日的员工举办集体生日会,送上蛋糕和祝福;教授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现在下班后能看书、打球,还能学技术,日子充实多了。” 年轻工人小张说。工地地处偏远,手机信号弱,项目联系电信公司加强通信基站信号,让工人能随时与家人视频;建起标准化宿舍,配备暖气、热水和洗衣机;食堂每天提供丰富菜品,照顾南北口味,每周改善伙食;配备药品,定期安排员工体检。“虽然离家远,但在这里吃得好、住得暖,心里踏实。”路永琪说。 安全保障,绿色施工 项目自开工以来,已累计完成2.16万工时,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和重大设备事故,秘诀在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是工程施工的首要前提,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三违”行为零容忍,“安全帽一定要戴好,别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安全员每天都会在施工现场反复叮嘱。若发现未系安全带、违规操作等行为立即制止,并处以罚款。3年来累计查处“三违”行为2.7万起,罚款金额全部用于安全奖励。每年组织防洪度汛、火灾、触电等应急演练10次,每月开展“隐患清零”行动,每周组织“安全大检查”,共排查整改隐患2.3万余项,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配备了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宁可多演练十次,也不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安全环保部主任杨胜刚在应急演练时严肃地说。 同时项目严格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环保要求贯穿施工全过程:洞内渗水和施工废水经处理系统净化后,用于道路洒水、混凝土拌合和植被绿化,实现“零排放”。3年来累计处理废水2700吨,节约水资源成本2.7万元。 项目的优质履约,不仅是进度表上的提前数字,更是对“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精神的生动诠释。在这片苍茫的天山峡谷间,建设者们用钢钎凿出隧洞,用混凝土浇筑梦想,用创新破解难题,用坚守兑现承诺。他们中,有扎根边疆20 年的“老水电”,有刚毕业就投身建设的“新兵”,有夫妻双双坚守工地的“战友”…… 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身影,汇聚成了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如今,站在即将完工的厂房前远眺,开都河的水流将通过他们开凿的隧洞、架设的管道,转化为清洁电能点亮万家灯火。后续霍尔古吐项目正以三大节点的完成为新起点,向着2026年发电目标全力冲刺。在天山深处,建设者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优质履约,是对承诺的坚守,对困难的无畏,对创新的执着,对卓越的追求。这,就是霍尔古吐留给时代的答案。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