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一月记:江声伴学,匠心启行 | |||||
| |||||
乌江潮起,卷走初来的惶惑;峡谷风吟,吹醒职场的晨光。自投身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倏忽一月过隙。这三十日,是江涛与机器共鸣中的成长,是“白马讲堂”墨香与工地尘烟交织的启蒙,我终从懵懂新人,踏出了水电生涯的第一步,如江中小舟,初识浪涌,亦锚定航向。 犹记初见围堰填筑时,乌江岸畔的壮阔与繁忙,竟让课本上的“临时挡水建筑物”有了轰鸣的生命力。重型自卸车列阵而来,如铁马踏尘,车斗倾翻处,石料坠江激起丈高浪花,似玉碎惊涛,又似大地为工程奠基的鼓点。前辈立在江风里,指着往来车流与渐起的堤岸道:“围堰是工程的‘第一重门’,进度要追着汛期走,可质量更要扎进江底里。” 而后登边坡,更懂“细节如丝,系着安危”近百米高的崖壁如刀削斧凿,工人们系着安全绳悬于半空,锚杆钻孔的“突突”声穿透山风。安全员递来安全帽,指着岩壁上的裂隙道:“白马地质多褶皱,边坡是工程的‘脊梁’,一根锚杆松了,便是千钧之危。”我顺着安全梯攀爬,看师傅们清孔、注浆,连锚杆外露长度都要精确到厘米。崖顶风大,我扶着监测桩远眺,那些分布在边坡各处的红点,如警惕的眼睛,记录着毫厘间的位移。此刻方悟,“百年工程”是由千万个“毫厘不差”堆砌而成,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原是刻在岩壁上的真理。 讲堂灯火:墨香伴月织知网 若说工地是实践的熔炉,“白马讲堂”便是理论的星火。每周二、四的午后,项目部的会议室里总亮着灯,如峡谷间的灯塔,为我们这些新人照亮专业的航道。授课的领导们皆是沙场老将,讲起知识来既有书本的严谨,更有工地的烟火气。一月的成长,最动人的是“学有所用”的瞬间,是从“看客”到“参与者”的蜕变。 在混凝土浇筑时,我跟着质检员检查振捣质量,用小锤敲击已初凝的混凝土表面,听那清脆声响便知振捣到位,若声音发闷,便标记返工。师傅说:“咱们水电人建的是坝,守的是心,每一方混凝土都要对得起‘百年’二字。”这句话,与导师常说的“水电工程是百年大计,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在我心中交织成同样的重量。 回望这一月,乌江的涛声里藏着我的成长,讲堂的灯火中映着我的初心。幸运能加入水电八局的队伍,在白马这样的大项目里扎根,庆幸有前辈引路,让我在“现场+讲堂”的滋养中,慢慢读懂水电建设的匠心。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