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江畔一月记:让青春在枢纽扎根生长

日期:2025-08-26 来源:白马项目部 作者:武喆 字号:[ ]

七月的重庆,乌江江风裹着山城热忱,两岸青山叠翠间藏着蓬勃希望。7月24 日,我与5名新同事踏上这片土地,加入水电八局重庆白马航电枢纽二期工程项目部。如今立于项目部观景台眺望,乌江波光粼粼,不远处围堰随建设节奏稳步推进 —— 恍然惊觉,我们已在这片热土扎根一月,初来的陌生被团队热忱熔解,对未来的迷茫在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浸润中,化作脚下扎实的方向。这三十天,像乌江里的船,载我们从校园码头驶入职场航道,让“扎根枢纽、建功江城”的意义,从字里行间落到沾满泥土的鞋尖。

红色铸魂:从纪念馆到工地,初心在江风里沉淀

入职首站走进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场景仍清晰如昨。泛黄狱中手稿上,“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 —— 愿把这牢底坐穿!” 的字迹力透纸背,指尖抚过玻璃展柜,似能触到烈士攥笔时的滚烫。白公馆铁窗锈迹斑斑,却挡不住墙角血书里跃动的理想 ——那时只觉“红岩精神”是厚重历史,直到这月在工地穿梭,才懂它早成流淌的血脉。

到项目不久,我参与了“党员红・青春行”主题党日暨志愿服务活动。为保障月底混凝土生产系统顺利投产,项目部党支部1小时内集结32人组成“党团联合突击队”,投身电缆敷设。施工现场热浪蒸腾,面对电缆粗、路径复杂的难题,领导干部扛缆打头阵,党团员青年化身“人力传送带”,间隔5米排开接力,汗湿衣背时,胸前党徽在阳光下格外亮。这时才懂书记“白马航电是续写红色故事的阵地” 并非虚言,“豁得出、顶得上”的模样,正是红岩精神在建设现场的写照。

暖心相聚:从“小贴士”到“手边活”,家的温度在细节里升温

抵达项目部那天的暖,如今已酿成日常的甜。提前铺好的被褥、桌面摆着的牙具毛巾,驱散了跨越 800 公里的疲惫;涛姐手写的 “重庆生活小贴士”贴在我宿舍床头 ——“工地蚊子多,床头放盒清凉油”“食堂辣子鸡辣度可调,跟师傅说一声就行”,字迹被摸得发皱,却总在加班晚归时让心头发热。前几日下工地淋雨,回宿舍见床头多了把伞,伞柄便签写着:“江风大,下次记得带伞 —— 食堂张叔”,原来早上在食堂随口提的 “江边风急”,他记在了心上。

这样的温暖还有许多:办公室前辈见我对着图纸犯难,悄悄递来标着重点的笔记;晚饭后在操场散步,吴师傅拉着我讲施工故事。这些细碎的暖像乌江畔的阳光,把异乡的陌生晒得温热。这份被惦记的甜是前行的底气,我盼着快快熟悉工作、扎实成长,早日接过这份温暖,为伙伴们搭把手、添份力。

一线启程:从“盼现场”到“守现场”,青春在江滩上落了脚

“跟着师傅去现场熟悉地形”的期待,如今成了“今天该去查围堰边坡”的习惯。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自找苦吃”的嘱托,实验室里调试的参数、图纸上推演的结构,终于要在围堰上落地生根。烈日下核对数据,江风中检查模板,一个月来我的每份测量记录都经得起江水检验,皮肤虽晒成“枢纽黑”,却笃定将来货轮通过航电枢纽时,所有汗水都会化作勋章。

傍晚的乌江最是好看,夕阳把围堰染成金色,远处货轮鸣笛驶过,师傅说:“等枢纽建成,这些船就能从咱们修的闸室过,载着货往长江走。” 望着正在填筑的上游围堰,想起入职时攥紧的安全帽 —— 如今帽檐沾了泥,却比来时更沉:沉的是这月学会的活儿,是同事递来的伞,是红岩精神里捞起的劲儿,更是“要把活儿干好”的笃定。

三十天不算长,却够让迷茫的心扎下根。从红岩纪念馆汲取的热,到工地上落下的汗;从同事递来的热水,到自己算出的精准数据 —— 我们这些新水电人,正跟着前辈脚印,把“上善若水,顺势勇为” 的信念揉进每一次测量、每一次检查。这片见过革命荣光的土地,会记得先烈脚印;将来,也定会记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乌江畔把青春酿成枢纽的模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