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丈量山河,热血点亮湾区

日期:2025-08-27 来源:梅蓄二期项目 作者:杨娜 字号:[ ]

8月26日,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项目首台机组成功实现试运行发电!这一刻,是驻守梅州莽莽群山的八局人用铁肩托起的荣光,标志着这座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充电宝"正式进入全面投产倒计时,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能。

依山筑能,驭水为势。自项目启动以来,数百名建设者们扎根在这片云雾缭绕的粤东腹地,以不畏挑战的铁军意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浇筑着新时代绿色能源的脊梁。

匠心为笔,山河作证。在梅蓄二期攻坚战场上,有这样一群八局机电人,他们披荆斩棘、日夜兼程,用汗水浸润奋斗足迹。不同的岗位,相同的坚守,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基建人的奋斗群像。


张皓:钢铁脉动中的青春调度员

清晨七点,张皓的手机已如战场上的通讯器般急促响起。作为工程管理办副主任,他的一天,从一场接一场的“微型战役”打响。调度车辆、化解施工冲突、追踪进度、组织会议……他像一枚高速运转的精密齿轮,嵌入梅蓄二期这个庞大工程的每个关键节点。    

“张主任,3号支洞的渣土车和混凝土罐车堵上了!”

“收到,我协调十四局调整出渣时间,你们先引导罐车从备用通道走。”

刚挂断电话,微信消息又接踵而至:

“张主任,这边的设备需要挪车,不然会影响后续施工!”

“张主任,十四局那边需要协调一下施工时间!”

这样的场景,每天要在张皓身上重复几十次。施工现场,他的身影总是步履匆匆。面对各类问题,他总是迅速响应,沉着应对。翻开他的手机相册,里面满满当当都是施工作业面的照片,不同时段、不同角度,记录着工程建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这些照片不仅是工作的见证,更是他把控现场、解决问题的 “数据库”。

从2021年踏入梅蓄一期初出茅庐,到重庆蟠龙项目摸爬滚打,再到如今梅蓄二期独当一面,这位90后青年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抽水蓄能建设的黄金时代同频共振。

夜幕降临,当大多数人结束一天的工作时,张皓又踏上了每晚的加班巡视之路。施工现场的灯光下,他仔细检查着各个作业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警惕任何突发情况。

“轰!”一声沉闷的爆裂声划破宁静——厂房临时用水总管的水管毫无征兆地炸裂了!消息传来时,张皓刚躺下不久。没有丝毫犹豫,他猛地弹起,抓过工服和安全帽就往外冲。“十万火急!”他回忆道,带着一丝后知后觉的不好意思,“我冲到老王宿舍,‘哐当’推开门,一把就把他从被窝里薅起来了!”

“张主任的手机就是项目部的‘120热线’”——这句工友们的玩笑话背后,是上百次深夜协调的积累。在他的努力下,项目各环节紧密衔接,生产进度稳步推进,他就像整个工程的 “协调中枢”,保障着现场的高效运转。



舒波:毫米之间的“空中指挥家”

“嘟——!嘟—嘟!”

嘹亮的哨声刺破厂房喧嚣。舒波左手高擎红旗,右手紧握绿旗,目光如鹰隼般锁定巨大转子机座。红色安全帽下,汗珠顺着脖颈滑进工装,浸湿了背后“起重指挥”四个反光字。

哨音与红绿旗精准联动,在他无声的“三重奏”指挥下,几百吨的转子悬停在离地约2米的空中,开始了极其缓慢却目标明确的平移。巨大的阴影在地面上谨慎地移动,每一步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终于,转子庞大的身躯精准地平移到了预定机坑的正上方。在舒波全神贯注的凝视和滴水不漏的指挥下,这百吨的巨物,开始以近乎毫米级的精度,无比平稳、极其缓慢地,向着幽深的机坑沉降下去。

“每天都忙不过来,每周起码要加4-5次班。”舒波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说道。尽管任务繁重,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与严谨。在一次关键的底环吊装作业中,厂家设计的吊装点与现场实际情况无法匹配,这无疑给起吊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巨大的底环悬而未决,时间在滴答作响。

“退缩?”在舒波的字典里不存在。他带领团队反复勘察、试验。最终,一个全新的、安全的吊装点被精准确定。

“起吊!” 他低沉而坚定的号令如定海神针,巨大的底环稳稳起升,精准落位,为后续施工抢回了宝贵时间。

从东江到梅蓄二期,15年的职业生涯,辗转6个项目,舒波早已将起重指挥工作融入血脉。在数十米高的“空中舞台”上,他是指挥桥机这支“钢铁舞者”的绝对核心。每一次旗语挥动,每一声哨音指令,都凝结着千锤百炼的经验与毫厘不差的精准。他,就是确保庞然大物优雅“起舞”、安全落位的灵魂指挥家,用无声的默契和专业,为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起吊写下安全的终章,为轰鸣的厂房筑起了最坚实、最可靠的安全屏障——那是他用目光和哨音,一毫米一毫米构筑起来的。

 

黄俊彰:光影青春,“电”亮未来

电气队里,一张年轻的面庞总能带来一抹亮色——2024年加入的大学生技术员黄俊彰。他的笑容,如同初升朝阳,温暖而富有穿透力。

这位新入职的大学生技术员,总习惯用手机镜头捕捉日常的诗意。翻开他的相册,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奋斗者世界的窗:定子下线工区里,工友们专注协作的身影被汗水勾勒;营地雨后,一道跨越天际的瑰丽双虹惊鸿一现;甚至一只误入工地的稀有蝴蝶,在灰色水泥地上短暂停驻的斑斓瞬间……这些光影碎片,不仅是他细腻情感的流露,更是对脚下这片挥洒汗水、承载梦想的热土,最深情的凝视与礼赞。

然而,镜头外的成长,远非诗情画意那般轻松。一年前初踏这片土地,黄俊彰心头也曾萦绕着陌生与忐忑。如今,他已能自信地独当一面。谈起工作,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从精细如绣花的定子下线操作,到关乎全局的盘柜接线送电流程把控;从主母线、启动母线安装时对毫厘工艺的钻研,到浇注母线安装涉及多方协调的系统统筹……电气安装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一场精密无声的战役。汗水浸透工装,协作凝聚力量,这位电气新兵在机组安装一线,硬是将匠心在千锤百炼中淬炼成钢,迅速成长为团队中值得信赖的“新锐力量”。

2024年的春节,对黄俊彰而言刻骨铭心——人生第一次,远离千里之外的家乡,在项目工地上迎接新年。

“想家吗?”面对询问,他坦诚地点点头,眼底瞬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念,但这丝愁绪很快被明亮的笑容取代。

“当然想!不过……”他话锋一转,兴致勃勃地分享起与工友们合力搬运蓄电池的经历——那沉甸甸的分量,换来的不仅是设备的就位,更是并肩作战的情谊和青春无悔的欢笑。这份在汗水中滋长的情谊,成了他奋斗征途上滚烫而珍贵的青春注脚。

 

群山见证,机械轰鸣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钢架林立间,青春与使命热烈相拥。

当首台机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时,他们的故事已悄然熔铸进钢筋混凝土的每一寸肌理,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澎湃电流。这不是某个人的胜利,而是新时代建设者群像的缩影。他们以匠心丈量山河,以热血守护承诺,在时代的熔炉里,在奋进的长歌中,八局建设者将滚烫的青春与不屈的意志,共同浇筑成中国电建铸造的基建丰碑。电流奔涌之处,皆是八局人用担当与智慧刻下的无言功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