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在线”更要“在场”

日期:2025-08-25 来源:大兴寨项目 作者:魏溪锐 摄影:何云琦 字号:[ ]

“致广大而尽精微”,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层工作锚定了方向坐标。对于大兴寨水库项目这巍巍工程而言,党建工作既需借“在线”之翼广域覆盖,更需凭“在场”之实深耕细作。党旗所指,行动所向,唯将身影融于钢筋混凝土之间,脚步踏遍库区沟壑之地,才能使党建优势真正化为驱动大坝拔地而起的磅礴力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在场”方能知现场。项目党建的生命力,正在于这“身入”现场的真切。当支部委员顶着酷暑,深入大坝左右岸护坡浇筑面为农民工送去解暑的绿豆汤时,她所感受的不仅是报表上的高温数字,更是建设者们挥汗如雨的辛劳;党员安全员日复一日攀行在陡峭边坡旁,锐目捕捉到一处临边护栏倒塌,险情得以及时扼制。这样的洞见,非亲历现场、汗浸工装者不可得。正是这“在场”的日日躬行,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化为项目最坚固的安全基座。只有如此贴近泥土、贴近汗水的“在场”,党建才能听见机械轰鸣下最真实的脉动,感知现场最迫切的诉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场”方能炼能力。理论部署在“线上”实施易如反掌,但攻坚克难的“硬骨头”却必须在“现场”啃下。面对大坝复杂施工,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内外温差的严苛把控,以及左右岸灌浆平洞衬砌质量的保障,设计图纸与线上方案仅是起点,真正的智慧在工地一线闪耀: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纷纷扎根现场,在混凝土振捣的轰鸣声里观察密实度、在温度监测仪前研判温差曲线,在灌浆压力的细微变化中把控浇筑质量,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将“纸上”蓝图一步步化为坚实的坝体。他们深知,温差控制的毫厘之差,关乎大坝安危的千里之堤,这“在场”的精细调控,正是技术方案落地生根的关键。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正是“在场”的千锤百炼,让年轻党员在复杂现实的熔炉中百炼成钢,使党性的“钢筋”深深嵌入工程质量的“混凝土”之中。

看似寻常最奇崛,“在场”方能践实效。党建工作的价值,终需在工程建设的实效中落地生根。其力量,常蕴藏于“在场”的深耕细作与关键破局。在大兴寨大坝碾压混凝土浇筑中,面对大量的翻转模板和悬臂模板材料需求,党建力量始终“在场”——经过无数次的在场调研勘察与精确测算,项目党组织果断决策,调拨其他项目废旧材料,由综合工区集中修复、重新组装,实现“旧料新用”的创新实践,最终此举措成功制作悬臂模板53块,翻转模板347块,直接节约新购买成本135.7万元。以实际行动响应主题实践活动号召,让党建引领成为项目开源节流的“强心剂”。大坝配套供水灌溉工程跃进水库、小兴渡槽施工受阻时,支部书记同政府人员踏着泥泞小路夜访农家,在板凳上听尽心声,于政策框架内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终使工程顺利推进。如今主体大坝以高质量稳步攀升,生态放水塔提前封顶,这些成果正是无数次“在场”耕耘的必然回响。

当大兴寨水库的雄姿初现于峒河峡谷,这座湘西水利建设的标志性丰碑,其意义远超越万吨混凝土。在线平台传递指令迅如闪电,而“在场”实践更能铸就党建之魂与工程之魄。从“致广大”的云端覆盖,到“尽精微”的泥土深耕,当党旗在坝顶迎风飘扬,当党员的足迹遍布干渠沿线,钢筋水泥便注入了信仰的力量——党徽闪耀之处,不仅在“在线”屏幕光影间,更在“在场”每个人脚底的泥土之中。


【打印】 【关闭】